中文
English

勿忘国家公祭日!请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


1937年12月12日,中华门防线被攻破

1937年12月13日,24位中山陵警卫官兵牺牲

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被日军占领,灾难降临......



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没有抵抗能力的无辜军民,整个过程还伴随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文化古都遭受了史上空前黑暗的六周。期间,南京宛如人间地狱。


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两万多起强奸、轮奸暴行,无数财物被掠夺。这可以说是全人类世上最惨无人道的暴行。





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
可以原谅,但绝不可以遗忘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凄叹
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的痛


祭奠、铭记

不为仇恨,为真相

为自强,为历史不再重演!

这些暴行不能忘记!

▼▼▼

  12秒-30万

永远在与那些痛苦记忆抗争,但是我们跑不赢时间


南京城30多万无辜生命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万人坑”、“杀人比赛”等惨无人道的罪行都在期间犯下。30万这个数字,仅是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不包括受伤的人。

 谢谢活菩萨

在兽行面前,勇敢的他们拯救了千万条命

南京大屠杀时,魏特琳是金陵女子学校的主任,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日军侵华期间,本只应容纳200—300人的金陵女子学院,保护了万余名妇孺免遭摧残。她为挽救成千上万名中国姑娘免遭侮辱数度遭日军威胁,殴打。


1937年12月13日,星期一,魏特琳在日记中写到:“听说凌晨4时,日本人已从光华门入城了。重炮彻夜轰击着城门……由于担心出事,我们没有一个人是脱了衣服睡觉的。今晚,南京没有电灯,没有水,不通电话和电报,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我们与你们所有的人确实被一个无法穿透的区域隔开了……”12月15日,星期三,她在日记中写到:“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6时,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到难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恐怖……此后,我们就让妇女儿童自由进入校园。同时,尽可能地请求年龄大一些的妇女呆在家中,以便给年轻妇女腾出地方。”


因受到每日所睹之惨状折磨以及解救平民之奔忙,魏特琳最后精神崩溃。这位坚强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女性的斗士对于无法拯救更多平民深感自责,于1941年5月在家中点燃瓦斯炉自杀身亡。南京市民称其为“活菩萨”,她的墓碑上写着“金陵永生”。魏特琳,不该被遗忘的人。


约翰·拉贝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负责人,也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他被推举为由当时留居南京的十余位西方人士发起成立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 从侵华日军的手下,救起了20多万难民。他利用自己的德国人身份,统筹安全区工作,与日军斗智斗勇,寻求国际援助,为保护难民立下头等功劳,被世人尊为“中国的辛德勒”。

在安全区总部里,不断地有人进来向拉贝报告抢劫、强奸的消息,并把他拉到现场。大多数情况下,拉贝只要大喊一声“德意志”或“希特勒”,日本兵就会立刻变得礼貌起来或像老鼠一样逃跑。他还在自己位于广州路小粉桥的住宅内设立了一个小型难民所,收留救护了六百余名难民。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有关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和《魏特琳日记》一样成为控诉日军屠杀的铁证。


  主犯伏法-仅仅5人  

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59名主犯,

54人的罪行根本没得到严惩

1946年6月22日。”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的贝德士在法庭上指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大屠杀持续的6个星期内送交日本大使馆70多个报告,具体记载了数千起暴行案件。在最初三周,他本人几乎每天带一份报告前往日本使馆,而这些报告内容迅速经使馆送往东京,外相广田宏毅、上将松井石根、参谋长武藤章等高级官员不可能不知晓。1948年11月4日,这三名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受到了应有惩罚。


可遗憾的是,由于证据残缺和日本当时执政者的姑息,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59名主犯,54人的罪行根本没得到严惩。


  幸存者-108位

拯救和捍卫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迫在眉睫


九年前,南京曾出版详尽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收集的幸存者资料,共计2592名;六年前,健在者仍有300多人;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2016年11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目前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马秀英,1922年出生。1937年冬,家住南京汉中门附近南卫巷的马秀英一家遭难,18岁的三哥被日军拖上汽车带走,从此下落不明;马秀英与母亲逃进难民区后得以幸存。



易翠兰,1923年5月6日生于南京老城南。1937年冬,易翠兰被家人在脸上涂满锅灰装扮成男孩,辗转在五台山难民区和金陵女子大学难民收容所避难。虽然最终从血泊中死里逃生,但她因遭日军用枪托殴打,落下终身病根,经常疼痛难忍。



张福智,1927年10月出生。1937年冬,张福智和父亲在家中遭闯入的日军毒打,张福智右眼被打伤,后感染失明。老人于2016年11月26日去世。失明多年的张福智认不出身边的亲人,不记得已经吃过饭,走路颤颤巍巍且只有一个方向。



李高山,1925年出生于广东茂名。1937年冬,只有十三岁的李高山作为士兵参加了南京保卫战,被日军抓捕后死里逃生。如今老人与儿子住在一起,七八年前患脑梗后腿脚不便,患有老年性耳聋,但很健谈。1996年12月,李高山赴日证言,揭露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与死亡相比,

他们更怕被遗忘

  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    

她,把三十年代的暴行带到西方人的意识中


她叫张纯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家庭幸福,婚姻美满。死去的时候很年轻,只有36岁。


1997年,她出版了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在《南京大屠杀》的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既要面对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又要威胁信件和电话,2004年11月9日,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一名日本记者德留绢枝(Kinue Tokudome)采访了纯如:"为什么你决定写这本书?"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我父母讲述的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就令我震惊。他们告诉我,日本皇军在中国的首都屠杀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平民,甚至连小孩也不放过。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去图书馆试图了解更多细节,但却找不到一星半点与此相关的信息。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在市里的公共图书馆里,在我的世界历史教材里,什么都找不到。更糟糕的是,我的老师们居然对这件事一无所知。"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作为一个问号存在了许多年,直到1994年我在图片展上看到相关的照片。那些照片之恐怖激发了我写这本书的念头。"


"尽管孩提时代我就听到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但却从未做好准备看到这些照片--被砍掉的头颅,被割开的肚腹,赤裸的女人被强奸者强迫着摆出各种色情姿势,她们的脸扭曲变形,带着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痛苦和耻辱表情,所有这些都毫无遮掩的呈现在黑白图像上。"纯如接下来写到,"在这个极度痛苦的时刻,我醒悟到不仅生命是脆弱的,人类的经验本身也是脆弱的。"必须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下一本书的题目。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总结南京大屠杀的三条教训。
一是“人类文明本身十分脆弱,如同薄纸”;二是“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才会使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成为可能”;三是“人们的思想是如此容易地接受种族屠杀,并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难以置信的事件的消极旁观者”。

总编辑:刘家骏  编辑:白小羊 制作:lizia 校对:Babe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